村前故事丨“北有南开,南有大同”他们竟然是一家人?!
村前村不仅拥有600多年的历史,近百年来更是先后走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胡彬夏等数十位近现代知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对无锡地区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乡村教育的摇篮”和“华夏科教文化第一村”。目前,天上村前项目已经入选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之一和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从无锡运河畔出发,沿着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我们一起走进“书香故里”天上村前。1912年3月19日,胡敦复和立达学社同仁募捐288元在上海创办了大同学院,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校铭,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也就是后来的大同大学(Utopia University)。在大同大学四十年的大学历史中,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私立大学中的翘楚,尤以“理工”著称。大同大学、南开大学两所私立大学,一南一北,“双峰并峙”,时有“北有南开,南有大同”之美誉。而“南开”元老、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姜立夫,竟然和村前胡氏是一家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我们一起来看。01与胡明复同学,是我国第二位数学博士1890年7月4日,姜立夫出生于浙江平阳县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幼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长大。受家庭影响,他自幼便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0年,姜立夫在杭州高等学堂尚未毕业,便考取了第二批“庚款”留美生,而负责考选、遣送直接留美学生工作的,正是在“游美学务处"主管教务的胡敦复。清末民初,科举制度废除未久,国人尚未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留学西洋研究数学的人寥若晨星。受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姜立夫立志要把西方数学移植到自己的祖国。到美国后,姜立夫进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来州立大学学习。他生活俭朴,学习刻苦,非常珍惜在国外学习的机会。1915年,姜立夫获得加州大学理学学位后,他继续到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在哈佛大学,姜立夫结识了在美留学的赵元任、胡明复,与他们结下深厚友谊。1918 年姜立夫在读研究生期间,受聘为哈佛大学助教。1919年 5 月,姜立夫在几何学方面有了相当成就,完成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继胡明复之后我国第二位数学博士。02与胡敦复同事,是南开大学数学系创始人1919年10月的一天,就在姜立夫于美国哈佛大学从事数学研究渐入佳境之时,噩耗从祖国传来:大哥姜培瑗英年早逝,留下一双年幼的子女需要抚养。姜立夫决定放弃美国优越的研究环境,承担起养育遗孤、教育幼辈的责任。在回国前夕,他接受了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聘请,担任南开大学算学系主任。1919年10月,南开大学刚刚成立,且又是私立大学,教师工资相对一些国立大学要低了许多,但是,姜立夫没有计较这些,来到南开后,他就一心扑在教学上。实际上,南开大学数学系既无讲师又无助教,他是唯一的教授,一个人承担了初等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复变函数论、高等几何(包括n维几何)、微分几何等七八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此外,还要承担起理学院的公共数学课(初等和高等微积分),是名副其实的“一人系”。半年后,邱宗岳教授到校,创办化学系;又一年后,饶毓泰教授到校,创办物理系,姜立夫与他们一起工作,三个人年富力强,又志同道合,把南开大学理学院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南开大学的元老。姜立夫在南开大学辛勤耕耘,四年后,他的第一个弟子刘晋年毕业,姜立夫让他留校任教。1925年,学校增聘数学史家钱宝琮教授到位后,数学系的局面才有所改观,但姜立夫依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1925年,南开大学数学系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经南开大学同意,姜立夫接受厦门大学邀请,到厦门大学任教一年。而胡敦复不仅是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之一,更和鲁迅、林语堂、顾颉刚、罗莘田等一道,是厦门大学的教授。也就是说,胡敦复和姜立夫成为了同事。姜立夫为厦门大学算学系安排教学计划,购置大量书刊,在他努力下,厦门大学数学系气象一新。姜立夫在厦大播撒的数学火种,终有收获,后来厦门大学数学系成为南方数学教学和科研中心,走出了陈景润等著名的数学家。03娶胡芷华为妻,为中国数学事业鞠躬尽瘁1923年7月,中国科学社成立了以胡明复、姜立夫为负责人的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胡明复与姜立夫共同领导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他们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仅对所收入的七千多数学词汇全部给出中英文对照,而且尽可能同时给出相应的法文、德文和日文。然而1927年6月胡明复不幸溺水逝世,此后起草工作就落在了姜立夫的身上。中国科学社对数学词汇的审查持续了八年之久,分四次审查完毕,通过审查后数学名词(草案)陆续发表在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上。在1938 年《算学名词汇编》正式出版后的二十余年间,姜立夫始终参与数学名词的补充与修订工作,从而使其构成了今日数学词汇的基础,惠泽后世,功莫大焉。姜立夫的婚姻颇为曲折。1909年,十九岁的姜立夫在杭州读书时,就听从大哥安排,与吴氏结婚。婚后,姜立夫继续在杭州求学。在他准备留学美国前夕,吴氏却不幸染病身亡。此后,他一心扑在数学王国里遨游,一直独身。回国后,许多人给这位“洋状元”做媒,总遭婉拒,人们看到的姜立夫是大忙人,一边忙于教书育人,一边照顾侄子和侄女的读书和生活。实际上“姜老夫子”并非真的做到太上之忘情,他保持多年的独身原来是在默默地等待着一位女子——胡芷华的成长。而胡芷华不是别人,正是胡壹修的女儿,也是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的小妹。婚后,姜立夫与胡芷华生活幸福,育有两个儿子。长子姜伯驹继承父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至199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拓扑学家。胡芷华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非常支持姜立夫。抗战时,姜立夫将新婚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两个儿子留在上海,只身前往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此一别,夫妻八年不能相见,直至抗战胜利后,姜立夫一家才在上海团聚。姜立夫、胡芷华夫妇与儿子姜伯驹1949年8月姜立夫创办了岭南大学数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姜立夫担任了院系调整后的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和数学系筹备小组成员。在新的环境中,姜立夫努力工作,把中山大学建设成南中国的数学重镇。1956年,姜立夫与中山大学的陈寅恪、容庚当选全国首届一级教授。1950年(右起)姜立夫、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合影姜立夫十分重视数学文献的收集和保管。他认为数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活动是思维和演绎,需要直接从已有文献所记载的成果和方法中吸取营养加以创新。因此,无论解放前在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数学所,还是解放后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他都躬亲文献资料工作,购置数学书刊,甚至分类编目也亲自处理。抗日战争前,南开大学图书馆的数学藏书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在那里,有世界上最重要的期刊和著名数学家的论文集,还有许多珍贵的绝版书。当时访问南开大学的外国数学家曾为之惊叹不已。抗战期间,这些数学书刊大部分运至昆明,对西南联大数学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姜立夫早年还兼任过北京图书馆购置图书的顾问委员会委员。那时,他曾建议该馆重点购置全套的各国综合期刊,例如伦敦皇家学会数理科学会报等,这种会刊以一校之力购置是有一定困难的。他的这个建议深得各高等学校赞许,并被采纳。可惜的是,十年浩劫期间,各高等学校订购的外文期刊被大量砍削,姜立夫在中山大学挺身坚持:美国《数学评论》不能削减。他义正词严地说:“停订《数学评论》,就等于砍掉了数学系!”在他的坚持下,这份期刊成为中山大学数学系完整保存下来的刊物之一。他的夫人胡芷华也把精力奉献给了中山大学图书馆。胡芷华主持了中山大学数学系的图书资料室工作,她精通业务,熟悉外语,工作认真负责,把图书资料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并培养了许多年轻的资料工作人员。中国近代科教第一村胡敦复选送的留学生姜立夫,不仅与弟弟胡明复是同学,先后成为中国第一、第二的数学博士;不仅到天津创办南开大学数学系,与大同大学“双峰并峙”,培育出了刘晋年、申又枨、江泽涵、陈省身、吴大任、孙本旺等著名数学家,并到厦门大学与自己成为同事,更娶了自己的妹妹为妻,成为了胡家的女婿,也让后人,在村前胡氏一个个名字里,一个个故事里,真正了解了“中国近代科教第一村”的深厚含义。天上村前|书香故里“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所在的村前村坐落于无锡运河畔,被称为“中国近代科教第一村”,历史溯源可至北宋大儒一代宗师胡瑗,胡氏一族至今已孕育出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胡彬夏等近百位教育家、科学家和学者。“天上村前”又被称为“乡村建筑露天博物馆”,保存有百年钟楼、百年积谷仓等明清建筑遗迹99处,建有无锡最早的乡村公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乡村公园、中国第一个晴雨操场、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天上市图书馆等等。目前项目已经入选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之一和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在网络的“天上”,做世界的“村前”,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旗下阿基米德传媒携手打造运营的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以积淀深厚、文脉传承的“书香”与“科教”作为街区品牌核心抓手,引入图书及相关文化生态作为载体打造天上村前“长三角书房”,以胡氏公立蒙学堂、胡壹修/胡雨人故居、胡汉学旧居、与胡氏积谷仓四馆为主体,辅以线上线下沉浸式科教体验交互,增强品牌认知与客流粘性,将“天上村前”打造成书香场景的线下体验矩阵、科教文化的数字产业前沿、文旅融合的长三角嘉年华、全民阅读的创新实践空间融于一体的大运河文化带创意文化内容产业节点。— 无锡·惠山·堰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